为响应“灯塔工程”中关于发挥志愿服务引领功能的精神,汕头大学今年继续组织开展了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圆满结束。
活动前期,志愿者们在校接受了为期2天的公益课程培训,对“服务-学习”模式、公益项目的设计与计划、社会调查与服务和访谈技巧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后在共青团潮南区委员会、汕头大学医疗扶贫办以及雷岭镇人民政府和雷岭中学的大力支持下,“三下乡”服务团赴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7月8日,在汕头大学医疗扶贫办的支持下,汕头大学“三下乡”服务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在雷岭镇双溪希望小学联合开展了健康义诊活动,并开展走访、探病、送药活动。“三下乡”服务团团员在旁协助医生进行测量血压等常规活动,并派发宣传单和常见病预防手册。下乡期间,医疗团队共计为100多人提供常规诊疗、常规体检等服务,走访了7户人家,并送出大米4袋、食用油4桶和拐杖1副,受到雷岭居民的广泛好评。
7月11日晚,“三下乡”服务团联合雷岭中学,在雷岭中学礼堂举行“共治共享蓝天碧水,共创文明荔枝之乡”文艺晚会,将环保意识和十九大精神融入小品、歌舞、朗诵等节目,为雷岭父老乡亲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7月12日,汕头大学“三下乡”服务团在雷岭镇开展的为期6天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顺利结束。本次“三下乡”服务团,由青马、支教、社调、科技、文娱和宣访等6支队伍共计49名志愿者组成,各队秉承“服务学习”的理念,发挥各自特长,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成效显著。
青马队是来自“汕头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学员。下乡过程中青马队结合自身及雷岭实际,开展了“一处主旋律墙绘”、“一个环保主题表演”、“一轮革命遗迹探访”、“一次集体红色教育”的“四个一”行动,在雷岭中学的校园里绘制了一幅传播正能量的主题墙绘,表演了一个小品节目,探访了七处革命遗迹和组织了一次团队红色教育,传承了红色基因,宣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宣访队全程拍摄记录各支队伍的工作实况,通过微信、新闻、视频以及海报、宣传单等多种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共发布微信推文13条,新闻稿2篇。宣访队还在雷岭中学举行了摄影活动,以公益的方式教雷岭中学生拍摄人物照,采访了参加摄影活动的学生并为他们写下鼓励的留言。
文娱队积极发展课后艺术教育,培养了雷岭中学生歌唱、舞蹈、跆拳道等才艺,并组织策划了“共治共享蓝天碧水,共创文明荔枝之乡”文艺晚会。正如文娱队的郑育展同学所说:“这将在雷岭中学的学生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社调队在“三下乡”的几天里四赴东新村,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对社区居民、果农、荔枝经销商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社调队以雷岭镇荔枝产业现状为调查主题,立足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寻找雷岭荔枝品牌发展潜力,助力雷岭乡村振兴。
支教队着重于第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在雷岭中学为58名初中生开设各类课堂,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融入其中,教学效果显著。
科技队开展免费义修活动,共收到故障电器24件,修好21件,成功率高达87.5%。科技队在下乡期间为村民维修电器的同时,开展了科技展活动,为当地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结束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享会在我校E307教室举行,各队伍分别就下乡期间的工作情况作了成果汇报,并分享了下乡感想。团员高韵诗分享了她的看法:“在这次下乡,帮到了别人就是让我感到最快乐的。”指导老师陈益纯也表示,希望志愿者们能继续将汕大人不畏艰难、服务他人的公益精神传承下去。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汕头大学的公益课程之一。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融合“服务学习”的理念,一方面很好地服务了雷岭镇的地方群众,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汕大学子的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汕头大学与潮南区政府合作校地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该基地成功入选广东省教育厅首批“校地结对 实践育人”基地。从2018年起,汕头大学将连续两年组织师生赴潮南区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组织汕大专业师资团队,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文/康远航指导老师/陈益纯图/2018年“三下乡”宣访队成员
Copyrightseo © 2015 gykc.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