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学校里面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公益课是没有用的,只是因为是必修课所以才去修,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像这样的公益课其实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修过这些公益课的同学都会培养出别人没有的意识,或者是保护海洋的意识,或者是关爱智障儿童的意识,这些意识将会伴随着我们进入社会,影响周边的人,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很多人说中国人的素质不够高,而我认为这些公益课能提升我们的素质,至少能从我们这一代起有了更高的觉悟,然后我们的下一代在我们的基础上才会有更好的素质,所以走向海洋这类的公益课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
走向海洋的公益课有很多的优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志愿者协会都帮了很多的忙,在上公益课前,听别的同学说有可能负担会很重,但经过老师们的改善,我觉得公益课的工作其实是适中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接下来我就说说个人的建议:
关于理论课:
1. 理论课的时间不多,都很宝贵,但是如果只有老师讲的话可能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会不集中,建议老师把海洋生物保护的那一块分给每个小组来做,每个星期一个小组上台报告一个受保护生物,时间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钟以内,这样不会太耽误总体课程的时间又可以提高大家的参与度;
2. 建议老师在面试的时候特别设置一个宣传与公共组,专门是记录拍摄和负责谈赞助的人,有经验的人员优先,这样能为课程组拉到更多的资源。
关于拓展:
1. 从一个新闻学院学生的角度来看,整个实践的记录性视频是不够的,如果能有拍摄人员将这些活动拍摄下来,将会是很好的素材,每次活动建议老师安排1-2个拍摄视频的人员,在活动开始前就先写好要怎么拍摄,拍摄哪些镜头,最后出来的成品会是什么样等等,这样能有效率地拍摄出视频,课程组也有了很好的宣传素材。
在南澳徒步活动中,既然我们与公益摄影课程结合在一起,那么建议老师要求他们拍出人员为我们录制视频;
2. 关于航拍。其实航拍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事,如果老师事先知道有航拍这一件事,那么建议老师下次在出发前利用一点时间将人员排列好,以航拍的角度来拍摄一些照片,当然这要事先设计好人员应该怎么站,比如可以站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站成某些形状,这样的照片以后可以用于宣传使用。
3. 像南澳徒步这样的活动,在每个补给点都会有志愿者,如果补给点是有一定的人流的,那么建议老师另外给补给点的人员宣教的任务,特别是终点的补给点志愿者,他们有较长的时间可以用做宣教,这样更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郭倩影
感悟:走向海洋这门课程让我受益良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获得外出的机会,还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第一次见到红树林,第一次和中学生宣教,第一次体验徒步,这些事情只有经历了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热衷,更重要的是让我有幸拥有这样一群有活力的队友,带给我惊喜与感动。同时,在这门课的体验当中,我也认识到我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方面有所欠缺,这也是我需要锻炼的。
建议:1、可能因为这学期特殊的原因,很多事项都是海洋协会的人在策划,很感谢他们的努力。但是希望课程租的同学也能得到多一点锻炼策划活动的机会。2、南澳徒步的活动很有意义,今年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也很好,只是宣传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知道,但今年的路线中碰到的人感觉不是很多,希望考虑。
——胡代蓉
We are ON the way
“留驻那一抹蔚蓝,
让我们的孩子还能够看到
鱼儿畅快地游,鸟儿自由地飞。”
“蓝”是我世界的色彩,
海浪是我世界的旋律,
对海的情有独钟,
是我这辈子的依恋。
怀着对海的情愫,我选择了“走向海洋”。“走向海洋”是一扇窗,窗外的事物样样都叫我们好惊奇。红树林、鲎、白鳍豚、江豚、鲨鱼......各种各样的海洋动植物都在我脑海里编织成一幅绚烂的画,然而它并不是全部光明的。光和暗的搏斗一直在进行:红树林的没落,白鳍豚的灭绝,鲨鱼的锐减,这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痛心。有时候,我感到无助,对于这一切悲剧,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我们看了红树林,到中学宣教,到南澳徒步进行宣传,我们又做到了多少,有多大影响,我不知道。世界很大,你我很小,尽人事听天命。课程也将到尾声,而我,一直在路上。
反思及建议:苏埃湾红树林:其实这次实践作用不大,总结整个过程就是去看了看红树林,拍了一些照片,打了一个转就没了。我建议老师可以提前教我们一些研究方法,给每个小组定一个研究的方向,或许收获会更大。
鸿程中学宣教:个人觉得效果挺好的,第一,我们的对象是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课程刚好与之相配;第二,授课方式多样,易于学生接受;第三,结课后,与学生们建立微信群,保持联系,也有利于继续宣传海洋知识。
建议:
海洋宣教三部曲:
1.考虑受众:(1)幼儿园:目标定在激发他们兴趣,内容最好是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
(2)小学:认识海洋生物,了解简单的与海洋相关的原理,树立海洋保护意识
(3)中学:重在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重在行动。
2.确定主题&内容
3.选择一种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
——陈颖诗
Copyrightseo © 2015 gykc.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