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分享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分享

0

加入日期:2015-10-14 08:35:57      访问人数:

热门点击数

2015-2016夏《助蕾行动——关怀农村女生成长》教师感想


   当了多年教师,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带领过学生实习,但带领公益课程还是第一次。一路走来,感慨、体会颇多。

公益课程很需要专业素质作保证

由于本人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缘故,对大学生或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研究有一些了解,一些仅凭爱心,一厢情愿,缺乏专业素质的社会服务受到了批评:这些服务未能从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出发,导致服务满足的是服务者的愿望而非服务对象的需要,甚至给服务对象增添麻烦和负担;缺乏对服务的理念和方法的重视,似乎只要奉献爱心,付出行动就够了。

因此,在决定开设这门公益课时,我们就把一些原则作为努力的方向: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服务对象负责;既给学生自主设计服务方案、实施服务的空间,又要通过课程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服务理念、知识和方法的储备;还要将课程的质量保证渗透在整个课程的各个环节,及时督导,及时总结,及时改进。

开好公益课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用心投入,全力付出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

l  发挥妇女研究中心特色与优势,不断明确课程目标,选择、凝练课程主题,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下力量配备课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思想,明确各自分工和职责。

l  利用好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服务提供理念、知识、服务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课下做好学生辅导,包括实地调研、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等各个课程阶段。

l  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此次公益课程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带好公益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用心投入,全力付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公益意识教育不可缺少的因素。事实上,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大多不具备妇女/性别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并且选修这门课程也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只是为得到学分而来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都给我们带好这门课带来了挑战。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课程的获得的收获和进步,更看到课程对服务对象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值得的!

                                        -------------方炼

     

作为本次“助蕾行动”公益课第一小组的指导教师,我的体会和收获如下:

一、对公益课的意义以及“助蕾行动”的社会意义认识,对助蕾行动能否收到实效至关重要;

  本组成员普遍有较高的公益热忱,从事先的行动计划以及期间的实际投入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修满学分,也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肩负起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为潮汕女孩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所以,指导教师更关注在课程和实践中,让大家认识社会现实和需要,激发同学的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社会性别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公益项目不是一般的提供服务,而是希望通过项目推进性别平等,建设一个对女童友好的成长环境。一次行动能改变的固然有限,如果能够通过项目,让女孩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使她们知道,女孩也可以有梦有理想,那么就是点燃了火星。

所以,所有的前期的课程: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工作理念的学习,都不是无用的。但是短暂时间内所学的专业理念,要到实践中才能体会深刻,很多同学在活动的感受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不能给予的。所以行动,是一个指导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和同学一样应有饱满的热情。

三、给同学们以更大的行动空间,以促进能力增长

所有的计划在没有行动之前,往往都是较空泛的,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很多同学在第一次实践时,会觉得和自己设想有很大距离,或者抱怨参与活动的女童不活跃,太沉闷。实际问题出在我们没有让她们真正参与起来,但是老师看到问题,要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认识挑战应战是成长的正常模式,设计新的环节,找出改进的方案。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有巨大创造潜能。

四、在双方互动达到高潮时,项目就要结束,渔洲中学的情少女和我们挥泪告别,和女孩子们一样,大家都希望这仅仅是开始。但是课程结束了,即使再有一次“助蕾行动”,也不再是这拨人了,但是我希望对每一个参加过助蕾行动的小花们,成为生命中一个美好的加油站,知道这里笑脸盈盈;知道阳光会照到每一个角落;知道有人在关心关注着每一个花蕾,有知心姐姐和知心哥哥你不会孤立;对每一个参与的汕大同学,是一个开始,无论走到哪里,对潮汕女孩的成长都有一份关心;所学到的社会工作方法,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点燃了公益心的心火,不再熄灭,在今后其他环境继续燃烧发光——小组成员间的总结和分享十分重要!对我们组男女孩子们的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说一声谢谢,对大家有过的焦虑和沮丧、克服障碍后的欢乐和感悟说一声:你们真棒!

                                               ——金一虹

很荣幸成为本课程教师团队的一员,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并全程指导了梅赛德斯组(共8人)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明德村的调研和(同镇)南洲小学的服务过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程目标完成情况良好。从服务总结和个人感想可以看出,服务对象和学生都有很大收获。作为指导老师,我本人也有很多感触,也更清楚了自己提升的空间。

实践出真知

和参加课程的同学一样,我也是初次体验公益课。课前认真参加了教师培训,从认知层面对公益课程和服务学习有了系统的了解。但在实际的服务带领中才发现所知还很不足。这可能正是实践的价值,真切地感知好的标准和努力的方向,也更有信心未来可以做的更好。

双重服务对象

公益课的老师既是在教学也是在服务,直接服务于学生,间接服务于服务对象。不仅要为学生负责,更要为服务对象负责,这大大增加了公益课的教学难度。要求老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予他们足够“做中学”的机会,又要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确保服务成效并避免对服务对象的不利影响。平衡两者需要教师更具同理心,能够兼顾不同层面的需要,同时用前瞻的视角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尽量在服务前解决潜在的问题。

成果导向的学习(Outcome-based learning

成果导向的学习成效在公益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创造性的转化成服务方案和过程,这一内化和应用过程确保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质方面的成长。这一思路也应用于知识和理念传播性质的服务过程。即学生在服务方案中增加应用环节,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有关知识和理念,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同时这也便于学生总结和反思服务效果。在本次的公益课中发现,学生在部分服务环节没有走完“最后一公里”,相关知识点讲授之后,没要服务对象进一步消化和应用的环节,从而也未能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和服务的改进空间。

关注vs关怀

关注服务对象的物质和知识需要容易,但关怀他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较难。限于服务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本小组的服务从团体层面上集中关注了农村青少女缺乏性别理念、个体认知、安全意识和人生理想等问题,但缺少个人层面的内心关怀,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目标的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本人没有特别引导,另一方面是因为本小组的调研和服务对象经过了筛选,面临较多困境的青少年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未来与服务合作单位沟通中需要特备注意的。

成效评估:定性vs定量vs混合

本课程中各小组用不同方式汇报了服务成效和服务对象的反馈。有的展示了定量资料的分析结果,而有的罗列了丰富的定性资料。前者概括但生硬,后者生动但琐碎。两者各有优缺,建议在未来的服务成效评估中将两者一起使用。

及时和深入的反思

反思是公益课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让学生深切觉察自身在服务学习中的所见所感,所做所为,总结经验教训,并思考应用于未来个人提升和服务他人的方式。在操作层面,学生当天即时的和针对具体活动的反思总结效果会更好。而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老师可以就反思环节给出更为具体和明确的指引。

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而为他人服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该如何修炼和提升自己。

                                                       ——秦楠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带领妇女公益课程的小组开展服务,虽然此前也担任过两门公益课程的助课教师。从《助蕾行动——关怀农村女生成长》这门课程的申请、开设、学生选课、课堂讲授、实地调研、方案设计、服务、到最终学生完成汇报,这个过程带给我许多挑战,同时我也收获许多启发。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学生及指导教师人数

在课程设计之处,我们也考虑到指导教师的资源,最多能带30-40名学生,因此把课程人数定在32人。实践证明这个规模也是合适的。8名学生与1位指导老师的搭配,能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同时每位学生都承担一定的任务量,保证所有组员能发挥所长参与调研及服务。如果课程较为成熟也可以增加学生人数,考虑一名妇女中心老师加一名助课教师与12位学生的搭配,让更多的有兴趣的男同学、女同学都参与助蕾课程。

服务地与服务主题的选择

考虑课程产出的丰富性,前期经过多次商讨联系农村社区、村办小学、初中等等,开始会将目标定在初中,更适合开展青春期教育的点。如渔舟中学。但后来经方炼老师指导倾向选择进入相对灵活的农村社区,通过联系女村官协助来接触小学女生,例如南洲小学、上西小学,或者通过妇联联系的溪美朱小学。虽然中间协调遇到许多挑战,但服务地负责人还是帮忙许多沟通,最终让课程顺利开展调研与服务。经过方炼老师的指导,课程服务主题确定在悦纳自我、增强自信、自我保护(女童防性侵等)、放飞理想。我觉得这几个主题给学生指引了很好的方向,课堂资源也能很好地共享,这些主题活动在四个服务点开展也会发现不同的亮点。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是值得借鉴与持续的。

课程时间安排与要求

考虑到学生暑期经常会有实习实践等任务,课程定在8月底9月初的夏季学期开展,这种密集的时间安排,使得调研与服务时间安排灵活度差,老师和学生需要在这三周时间里分别完成所有理论知识讲授、社区调研、设计服务方案、开展服务,并撰写总结报告及调研及服务两次课堂汇报。这种高强度的课程安排,要求学生和老师有高强度的投入。单就社会性别理论是需要学生有一定思考,在调研中观察反思从而设计服务,这点学习难度较高。而当我了解到许多同学在夏季学期仍然选修了不少专业或者选修课程,或者负责其他学生工作时,我就有些担心学生能否有足够精力投入到课程中。毕竟公益课程只有1个学分,作为指导老师也不能要求学生因此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课程的进展看来,四个小组都基本完成了课程要求的各项任务,这离不开学生的服务热情与奉献精神。

课程改进与助蕾的延续:

l  鉴于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与课程强度,我建议今后课程开设前增加一段难度说明,让学生清楚了解课程需要的投入,更加合理的把握自己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能充分参与每节课堂学习、全组参与调研与服务。

l  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将课程延长1-2周,理论讲授部分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阅读参考书籍、深入了解服务地人文地貌,调研之后给予组内反思与整理的时间,开展服务的次数不少于三次。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每次活动之后能反思与学习,在下次活动中提升自己。

l  课程需要学生独立开展调研、设计服务方案、含预算,实际过程中发现初入社区的大一、大二学生会有压力,购买物资在报销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学生敢于尝试并学会独立承担。建议分组时候能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搭配,朋辈互助来完成任务。

l  “助蕾行动”在活动中会遇到服务对象的个案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持续的给予服务,而我们公益课程的设置又不能每学期延续。如果有可能成立一个“助蕾行动”学生团队,运用专业社工的指导理念,吸纳固定的学生志愿者对课程中发现的需要持续关注的个案开展服务。这样对服务对象带来的帮助和公益课程的延续性会有所提升。但这也需要持续的资金和师资的投入。

                                                 ————黄晓绚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公益课,就当上了任课老师,整个过程都比较焦虑,所幸整体顺利完成,虽在方案实施中有不足,但是最终服务对象和服务单位的反响是很好的,本组调研和服务过程得到渔州中学和龙湖区政府的网站报道和肯定。

    服务合作单位的选取

此门公益课在四月份申报之时,就开始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包括课程主题、内容、时间、预算、服务对象讨论和编订,更重要的是服务合作单位的寻找和踩点落实,作为中心教务员,是参与时间最早,参与程度较大的一员。整套体验了整个公益课从无到有所需的各种细节,经过这样的摸索,为以后开课积累了经验。

在服务合作单位的选取上,我认为要么是具有典型特征的群体所在单位,服务才能有针对性并体现效果;要么是配合支持度较高的单位,使合作较易开展,并共同提升课程的高度。我所带的小组服务地点是龙湖区鸥汀街道渔洲中学,是我通过教务处给的基地名单找到龙湖区妇联,龙湖区妇联介绍了龙湖区社工委,社工委联系了教育局,并由教育局推荐了渔洲中学,整个辗转的过程需要等待和多次的沟通,好在事情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都以很支持的态度在帮忙对接,并通过踩点拜访,把课程及中心进行较好地描述,从而让该校充分重视,将我们的调研服务纳入该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在实地实践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配合,包括调整上课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提供资源、教师跟进拍摄和宣传等等。而我们组也提供简讯报道和调研服务报告给该校,作为合作的一个成果;也赠送了服务主题相关的图书,为没有参加到活动的女生也提供帮助,做到了服务影响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整个课程四个服务地点中,渔洲中学是比较成功的合作服务单位,今后此门课程如果继续开展,渔洲中学是可持续合作的单位,再增加其他服务点时,应尽力争取到渔洲中学这样的支持程度。

我们组的差异性:

1,任课教师:两位任课教师带一组。我和金一虹老师共同带一组,组名为“渔妳同行”。不同于其他组一人一位带队教师,之所以我们组2位教师,一个是金老师因兼职妇女研究中心教授,主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那边课程的原因使她不能连续在汕大呆着,因此无法独立带队,而我是这次公益课教师成员中最没带课经验的,为了对学生负责,也希望能与资深专家搭档,提高指导水平。

2,服务对象:人群与其他组有差别,人数多于其他组。其他组服务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女生,人数均为十几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女生,人数35人,相比其他组是人数最多的。这让我们组的同学在前半部分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经过反思,把后半主题重新推敲,决定1人带5名女生并全程陪伴和鼓励,取得很好的效果。

3,调研的难度:高于其他组。其他组由学校老师或女村干事先联系安排好家长和女生作为受访对象,有可能受访对象经过筛选;我们的村民调研部分没有借助镇/村干部的安排,直接由学生进村寻找村民作为访谈对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学生的难度,但我也认为这对学生是种锻炼,让他们鼓起勇气取得陌生人的信任,从中还能总结一些沟通的技巧。

内容升华及反思的重要性

很高兴与金老师搭档,在这个课中,她以她丰富的阅历和调研实践经验,给了同学们很多有用的内容上的指导,起到点睛的作用,如提出的知心朋友的环节,看似操作难度大,但在同学们用心投入后,收到的效果令人惊喜;如金老师带领我们做的回顾反思,也是我们服务学习必不可少但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同学们以及我,都认真地聆听金老师的分析,由衷敬佩她思考的深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今后的开课过程,作为老师应该牢记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课程所需的专业性,行政人员是稍有欠缺的,仍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消化清楚后更有利于在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给出专业化的建议。好在平时中心开设的工作坊、讲座和研究项目等,能多少接触到一些理论和方法,算是打下一点基础,今后还需要继续积淀。

教师对团队活动的参与和观察

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的时候,两位老师都情不自禁想要参与进去,有时候一些实施不到位的环节,会非常着急。我想,指导老师适度的参与或救场是可以的,这有利于深入体会和推动全局往预计方向进展。如果过度参与,剥夺了学生自己动脑解决的机会,或是让他们产生依赖,则偏离了课程的出发点。

我因为本职行政和项目工作的惯性,在课程中更多地把握流程的实施是否可操作、各环节设置是否合理易接受,更多关注成效、痕迹,也更多关注同学们的讨论过程,随时解答疑问,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思路走偏时,会跟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在调研和服务实施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希望看到同学们独立的一面,很欣慰我们带的这组表现都比较成熟,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的分工认真完成,也能随机应变互帮互助。

    

                                              -----张丽玲

  

zlxd.jpg

上一篇:2015-2016夏《关爱智障儿童》教师感想
下一篇:2015-2016秋《关爱智障儿童》教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