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简介
公益类课程是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公益类实践活动实现与学术课程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汕头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汕头大学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本次公益课程师生28人于2016年10月-12月在潮州市东凤镇鲲江乡、汕头市南澳县等群体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宣传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相关知识,引导群众关注和爱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该课程教授学生有关阿尔兹海默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接触到该群体,同时锻炼了学生策划活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同学们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 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理论知识讲授和团队建设及素质拓展、公益实践、反思评价和分享三个阶段实施。理论课着重于阿尔兹海默症现状、特点及护理技巧的理论知识讲授,并根据实际需求,增设了沟通、访谈技巧讲授。公益实践旨在宣传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知识,引领群众关注和爱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首次尝试介入社区探访。第一次尝试取得了潮州市鲲江乡的大力支持,连续开展三次探访及社区关爱活动,课程最后选择在人流量集中的南澳岛进行宣教,宣传黄手环,呼吁关爱老年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症。
本课程运用“服务—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活动策划。透过计划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同时,深化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运用。
三、 课程效果
1.对学生而言:同学们经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对阿尔兹海默病及其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公益热情。同时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策划活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同学们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2.对服务对象而言:为潮州市鲲江乡的老人送去关爱;向市民宣传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相关知识,唤醒群众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关注和爱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促进关爱老人的和谐风气的建设。
3.汕大公益课程而言:该公益课以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为关注对象,拓宽了公益课程的模式,对以后公益课的开展起了借鉴作用。
四、感想摘录
这么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疾苦与艰辛,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一段这样的经历,还是第一次,心中不免波澜万千。这一次的公益课,是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真正的教到了我心坎里了,当我能自己工作自己自足的时候,我想,我不会忘记这一段经历,我会付出行动回报社会,帮助他们的,并且要号召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我想,这便是汕大公益课程的意义吧。
——潘玉媚
雪虹是实践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生,从前期踩点一直到四次活动结束,都能看出她很享受去帮助和关爱的过程,而不是将它看作是课程任务。每次看到她因为服务老人而幸福的样子,觉得自己也被感染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应该用怎样一种单纯又虔诚的心态去做公益服务,才能让自己和被关爱的老人都感受到幸福。
——宋雪艳
才知道,社会上竟有如此多的老人正在面临这个无法治愈的疾病威胁着,想着他们劳碌了一辈子应当享受晚年清闲日子的时候,却因为这个疾病失去了宝贵的记忆,甚至是忘记了回家的路和眼前的亲人。他们不是孩子气,也不是在为难我们这些作为子女的,而是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得太多把他们累着了,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孔嘉斌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阿尔兹海默症”是我们海报和传单的共同主题。我同样希望我们在前进的时候,能传达这样一种延续成长的理念,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是可以在生活中被体现应用甚至颇有成效的。“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若活动中所传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可以因此关注家中的老人或者关注他们本身,哪怕只有一半的人,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它们充满意义。
——付玉梅
Copyrightseo © 2015 gykc.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