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风采


您的位置:首页 > 课程风采

0

加入日期:2016-12-08 17:14:02      访问人数:

热门点击数

体验式学习与服务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记《走向海洋》课程组饶平鸿程中学宣教


 

12月3日至4日,汕头大学《走向海洋》课程组赴澄海区红树林育苗基地和人工红树林种植区考察学习,了解红树林生态恢复及保护工作,随后走进潮州市饶平县鸿程中学进行为期一天的海洋环境保护宣教活动,并用行动践行环保,清理大埕海湾“白色垃圾”。

 

体验式学习,把课堂设在红树林保护区

 

当天早上,汕头大学《走向海洋》课程组师生到达澄海区红树林育苗基地,在基地负责人朱文丰先生的带领下,学习认识了红树苗种培育、引进外来红树林品种的利弊、汕头湿地、候鸟种类与迁徙等内容,随后到澄海东里河口人工红树林种植区实地考察了红树林的生态恢复状况。据朱文丰介绍,澄海区从1998年引进红树林以来,累计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1.5万亩,保存面积1.2万亩,主要品种有无瓣海桑、海桑、秋茄、拉关木等。通过大面积营造红树林,在沿海地带构筑起一道20多公里长的红树林防护带,对抗击台风、暴潮,保护堤岸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发挥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课程负责老师孙泽伟指出:“外来物种的引入也存在生态适应性差等问题,像海桑等品种已经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现象,而个别品种生长速度极快,也会对本地原生红树树种的生长构成威胁。生态恢复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也看到,虽然基地与热心公益人士做了许多培养及维护红树林工作,且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总体现状还是令人忧心,很多保护措施由于资金、政策、人为等原因制约无法做到位,我们在汕头红树林育苗基地就目睹了垃圾遍地的尴尬场面,一面是保护,一面是破坏,犹如一串串不和谐的音符响彻在课程组师生们的心中,红树林培育乃至活力健康的环境生态建设不仅仅靠的是我们的积极努力,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各个层面相互配合,持久推进落实,共同爱护我们这片碧海蓝天。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半封闭海岸潮间带上部,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短时间内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据孙泽伟老师介绍,由于海洋的污染,人类的砍伐,再加上本地很少有人关注红树林保护问题,导致汕头红树林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只有苏埃湾分布有少量天然次生红树林。其他区域的红树林都是人工种植地,并且大部分是外来物种,如何科学推进本地原生红树林品种生态恢复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下午,课程组到达潮州鸿程中学。休整后,课程组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的篮球场上进行团队建设,随后分组备课,温习并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海洋保护知识。晚上,在鸿程中学操场露营的一个个帐篷中,还时不时传来同学们为第二天宣教做准备的讨论声。

 

服务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

 

4日早上,饶平县鸿程中学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如期举行。启动仪式上,鸿程中学团委书记陈少君老师对汕头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和欢迎,并鼓励中学生们向汕大课程组同学们学好海洋知识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随后,课程组负责老师孙泽伟副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呼吁同学们保护海洋和提高海洋国土意识:“现在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海洋科学相关的教育很少或者是没有,纵观欧美等国家,甚至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系统全面的海洋科学知识教育,其公民的海洋保护和海洋国土意识很强。汕头大学‘走向海洋’公益课程今年是第三年来鸿程中学宣教了,我们希望能在这里,在生长于海边的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保护海洋的种子,提高海洋保护意识。”

 

参加宣教的有100多个初中学生,课堂宣教分成三个班同时进行。首先进行的是课堂授课,课堂上,学生们对“海洋国土”和“重新认识鲨鱼”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认真听讲,并且和宣讲的同学积极互动。随后,课程组同学还精心策划了户外拓展环节,把知识点融入到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课堂的海洋知识。学生们6-8人为一组进行户外拓展。拓展的游戏有“海洋生物大搬家”、“你问我猜”、“我为海洋生物代言”、“极速救援”和“合力救鲨鱼”。中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形式的宣讲,一位姓陈的同学说:“老师们(宣教同学)给我们分享的内容非常的有趣,拓展也很好玩。海洋国土和鲨鱼那些知识,我们之前都不知道,希望可以学到更多海洋知识。”在和鸿程中学老师交流时,孙老师分享道:“只靠我们一年一次宣讲,这对学生们海洋知识持续性的学习帮助不大,如果中学可以把海洋知识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组师生简单用完午餐短暂休整后,13:30准时出发,开展大埕海湾净滩行动,全体师生携手清理海滩垃圾,用行动践行海洋环保。

 

体验式学习与服务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两天紧凑而又丰富的活动结束了,红树林的实地参观学习,鸿程中学的宣教活动和海滩垃圾清理活动将体验式学习与服务学习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让课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易于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模式将丰富《走向海洋》公益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形成科学性、独特性的教学体系。同学们将在学校课堂和红树林课堂学到的海洋知识通过宣教的形式进行实践。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把保护海洋,保护红树林的知识分享给其他人。庄晓玉同学说道:“这两天的公益宣教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想,参观红树林培育基地让我们实地了解了红树林的生存现状,拓展活动拉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晚上的露营还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星星,第二天面向中学孩子们的宣教也很有意义,见到孩子们看着海洋保护视频时发亮的眼睛,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据悉,鸿程中学是《走向海洋》课程组在潮州市设立的第一个教学服务基地,今年已是课程组第三年入驻该校进行宣教活动,课程组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特别是保护海洋的科普教育主项不断革新及提高宣教水准,得到了当地教师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图文 走向海洋公益课程组

 

 

 

 

 

 

 

 

 

上一篇:走向海洋2016年秋季海龟科考剪辑
下一篇:2016年秋季学期 《“让爱带您回家”黄手环公益服务课程》课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