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报道

0

加入日期:2014-01-25 13:29:04      访问人数:

热门点击数

【南方都市报】汕大公益必修课大受欢迎


【南方都市报】2014年1月21日GS11版

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4-01/21/content_2012355.htm

记者唐学良

参加汕大公益课程的学生与脑瘫儿童互动。由受访者提供

“麻风康复村口述历史”、“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慈善营销”……这些公益活动其实是汕头大学开设的一门门必修课。寒假还没开始,汕头大学就已经在为下学期开设的15门公益必修课程招募教师了。

而在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公益课程刚升级为必修课时,只有5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汕头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蔡映辉表示,“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探索,汕大从2010年开设公益课程,将“志愿服务”的理念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实践中,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管理体系。这几年实践下来,公益课程蛮受学生欢迎,因而学校在将其升级为必修课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课程的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公益服务的选择。”

公益有学分

“不是单纯靠多开设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就能让学生爱祖国、爱社会。”蔡映辉指出,“通过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可以突出对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家。从2012年9月开始,汕头大学已经将公益课程升级为全体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

“而之所以将公益课程定为必修课,是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能有些同学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会主动参加,有些同学没有意识到,在网络游戏中虚度光阴。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惰性,你推他一把他可能就去了。作为教育者,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适时推他一把,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锻炼。”蔡映辉进一步指出。

和高校常规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相比,公益课程增加了实地调查、培训、心得分享、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自2010年6月开始公益课程到现在,汕头大学共开设“脑瘫儿童关怀计划”、“潮汕‘妇女与社会’创意研习服务”、“农村健康促进计划”、“外来工子弟阳光课堂”等37门课程,共开课71门次,近100个服务单位参与公益课程的服务,3563名学生修读了课程,教师361人次承担了公益课程的讲授。

学生收获大

作为公益课程升级为必修课后的首批学生,陈玉宽在课程结束后最大的感触便是很受锻炼和教育。他和其他10名同学在2013年暑假前往潮安县岭后麻风康复村开展为期4天的服务学习实践,主要任务是帮4位六七十岁的麻风病人干家务、照顾起居、聊天。“我们不仅是献爱心,出发前有理论学习,制定详细可行的服务方案,回来后还要反思、分享、评估,评估合格,才可以拿到这1学分。”

曾经参加过这一课程的汕头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林翠龄也向记者表示,“公益课程给了我们很多独立锻炼的机会,我们自己去考察服务地点和对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慢慢学会与人交流;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学会齐心协力找方法解决问题,并在作出决定后学会承担责任。”

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专业教师孙泽伟是“走向海洋———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这门公益课程的授课老师,“非常有效果,可以更好地做到教学相长。有两个本科学生在参与这门公益课程的学习后,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一个是《粤东近海几种软骨鱼及鱼翅的重金属含量研究》,一个是《粤东近海几种软骨鱼及鱼翅的营养价值研究》,他们通过实验研究,目前已得出很具价值的结果。”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课堂内外盛行大学生公益
下一篇:我校召开汕头大学2010年公益课程成果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