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报道

0

加入日期:2013-12-03 13:29:04      访问人数:

热门点击数

【中国科学报】课堂内外盛行大学生公益


■本报记者 韩琨
 
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日益兴盛。不过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虽然很多,但具有创新性、能够创造出价值的公益活动却不多。
2014515526488320
“公益是一个新概念,在我国流行起来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人们从事所谓公益活动的行为却历史悠久,比如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说起公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苗青先对这个词作了概念上的澄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益活动日益增多,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普遍增强。校园里的大学生是公益活动的主力军之一,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次和比例都日益攀升。
 
汕头大学并不满足于仅仅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而是着手把公益内容变成常规课程。从2010年6月开始开设公益课程,目前,公益课已经被汕头大学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本科生的必修学分。
 
有专家认为开设公益课为传统思修课的内容作了补充,效果更好,也有人认为以必修的方式要求学生学公益,丧失公益精神的本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高校在课堂内外做得如何,又该如何做呢?
 
常规“老三样”
 
说起校园公益,李青的第一反应就是“支教、捐款、献爱心”,她笑称这是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老三样”。
 
身为安徽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从入学到现在,李青参加过不少公益活动。
 
就李青的观察而言,这些公益活动大多由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发起,很少有同学个人主动发起的。此外,大型赛会、赛事的志愿者服务是李青希望有机会参与的公益活动。李青在南京读书的同学就是青奥会的志愿者,她觉得这样的经历也很有意义。
 
“大家决定参与公益活动的随机性很强,会受到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李青补充道,比如大二时参与的一次献血活动。“当时和室友一起在逛街,在商场门口看到采血车,发现符合献血要求,我们就献血了。”至今回想起来,李青坦言,如果不是当时在一起的那位室友主动提出献血的想法,自己大概就不会献血了。
 
可以说,李青的想法大概代表了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校园公益的普遍看法。
 
不久前,浙江大学的校报记者团发起了一次“浙江大学校园公益生态现状大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问题涵盖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动机、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受访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校园公益的评价与期待。
 
该调查的结论是:当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是“持久性不足”“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公益社团中只发号施令但不参与具体工作的“公益官僚”成为当前校园公益发展的三大症结所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前校园公益活动中普遍带有功利性质,有些学生往往只是冲着“保研、评优”等“福利”参与公益,并非真的热心公益。
 
不过,尽管浙大校报的调查反映了当前校园公益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已经走上社会的公益人看来,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项目三部主任、“大爱清尘”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周玲表示:“大学生公益活动日益兴盛。”
 
“效果还不错”
 
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孙泽伟正在海边,他们的课程团队正在策划以“走向海洋,聆听大海心声,信守护海誓言”为主题的第二届中信龙虎滩“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活动。身为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的他是本校一门公益课程的负责人,课程名称有点长,叫作“走向海洋——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从2012年的秋季学期到现在,孙泽伟给学生们开这门公益课已经三年了。
 
孙泽伟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比较薄弱,对于基本的海洋状况也不了解,选修这门课有助于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再者,“走向海洋”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海洋生态的保护,学生需要实地调研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修正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孙泽伟说。
 
按照汕头大学目前的要求,学生必须修一门公益课学分,至于具体选哪一门,同学们可以在公益课的课程列表里自由选择。孙泽伟告诉记者,“走向海洋”这门课的计划学生数是一个班级40人,每次他收到的课程申请都超过100份,因为申请的学生比较多,其中有两个学期的课程增开到两个班级。
 
“我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学习过其他和海洋有关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理科背景,或者善于策划和组织宣教活动等。”孙泽伟说。不过,他最为看重的是让每位申请者提交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学生必须阐述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的想法或计划。
 
就目前的教学效果而言,孙泽伟认为“效果还不错”。孙泽伟告诉记者,他和一同负责该课程的几位老师在学校的课评系统内都得到了学生不错的评价,分数显著高于学校同类课程课评平均分;该课程还连续两年获得教育经费支持,成为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项目;其中2013年夏季学期的课程团队还被广东省团委评为“科技、教育、医疗”三下乡优秀团队。
 
这让孙泽伟觉得很欣慰。“事实上,学习这门课还是很累的。学生得策划实施一系列有关活动。”因此,“有部分同学虽然一开始参与热情不高,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种互动和实践、总结和反思,慢慢会变得感兴趣和积极多了,公益理念也慢慢形成,这应该就是‘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可喜变化。”孙泽伟补充道。
 
不过,据孙泽伟观察,个别学生对于公益课的参与热情不足,来上课只是迫于学分压力。“对于这类学生,如何去转变他们的观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走进课堂的价值
 
在大学时就热心公益的周玲对把公益课定为必修学分的做法非常赞同。
 
“这是非常棒的探索。”周玲的态度十分明确。在她看来,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应该只是课业之余的爱好或兴之所至,而应该成为常态化的行为,应该成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周玲说:“目前,因为公益活动不是必修课,不少大学生往往需要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作出选择,如果能够兼顾,将能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
 
“这一教学改革措施值得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和周玲的态度一样。别敦荣认为,就通识教育本身的目的而言,培养学生的社会公益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其题中之义。开设公益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这个目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汕头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蔡映辉表示:“不是单纯靠多开设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就能让学生爱祖国、爱社会。通过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可以突出对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高校常规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相比,汕头大学的公益课程增加了实地调查、培训、心得分享、评估等环节。
 
事实上,尽管没有公益课纳入必修课或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做法,但是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作出了参与公益活动的要求。那些规定学分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或者“劳动”等项目,其内容实际上就包括了学生的公益活动。
 
至于把公益课作为必修的通识教育课,这一做法是否值得国内其他高校推广,别敦荣的看法比较谨慎。“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是学校应该做的,但具体怎么做,每个学校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他说。
 
要借鉴,更要创新
 
对比国内,国外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方面做得更为成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苗青介绍道,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有被称为Social Innovation(社会创新)的本科、硕士培养方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印地安纳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都设置了这一专业。这些专业通常有社会捐赠作为办学经费,有双师型的教师,并且注重让学生具有全球行动力,比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学生需要体验现场调研和实地研发,最终给出解决方案。“有时候学生参与某个项目的成果可以直接成为产品,具有应用价值。”
 
“我们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太少了,理论课的学习占据了大量时间,学生真正能够投入有意义的活动的时间很有限。”苗青认为,在教育模块的设计方面,管理者应该给学生更多空间。
 
周玲也十分强调政策和机会对于大学生公益的重要性。她说:“国外学生的公益精神是从小培养的,到了大学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在教育体系中如何给予学生以更多机会和支持参与公益活动,是接下来需要积极探索和落实的方面。”
 
除此之外,校园公益的“价值”问题也值得思考。苗青认为,目前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虽然很多,但具有创新性、能够创造出价值的公益活动却不多。
 
“国内相关课程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探索。”苗青说。
 
去年暑假,苗青面向40位大二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叫“社会企业家夏令营”。在两周的时间内,向每个团队提供基本的伙食和交通费用。苗青要求团队“钱生钱”,“生”出来的钱要捐给公益事业。半个月后,这些大学生“社会创业家”把所得的利润6425.10元通过支付宝E公益平台全部捐献给了社会。在他看来,这是“产生价值”的更值得鼓励的公益活动。
 
“每个人都有一颗公益的心,就看你怎么激发。”苗青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公益之心,但如何开发、如何培养是思考这一问题的关键。“公益精神的教育就像种树,未必能快速成绿洲,但是要播种,坚持地播种。”
上一篇:汕头大学携手汕头中信度假村举办第二届“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
下一篇:【南方都市报】汕大公益必修课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