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分享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分享

0

加入日期:2016-03-29 13:25:51      访问人数:

热门点击数

2015-2016秋《走向海洋》课程教师分享


 《走向海洋》的特别之处在其除常规课程外还引入关于海洋国土、海洋生物等专业知识,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拓展专业知识之余做公益,以行动影响行动,让环保深入人心。

每学期《走向海洋》的活动都会给自己新的惊喜,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服务对象涉及普通市民、渔民、中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走过了红树林和南澳、汕头、饶平的几大海滩。每届活动都得到合作单位高度的肯定,并建立了友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课程几年来的成长,离不开课程教师团队和每学期课程的学生努力。感恩自己有幸加入该团队,因为每一次的课程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与学生共同策划、举办活动中,会深深感受到课程学生们的热情与活力,从他们年轻的思维当中获取许多新的工作思路,与传统的工作经验相结合,整合了自己的思维。

公益最美,希望相随。每一次课程都是一个“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无论对于任课老师、课程学生和服务对象都是如此,这也正是公益课程的魅力所在。希望《走向海洋》继续引进并整合社会资源,让课程更具生命力与影响力,越办越好。  

——卓燕淳

“走向海洋”公益课程致力于海洋环保,可以说是汕头大学最具特色的公益课程,今年是我第二次作为带队老师参加课程组,“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样的出发点,一样的用心,不一样的同学,不一样的活动,带我的是不一样的感动和收获。

首先,经验之谈。我认为指导老师的角色应当是小组同学们的“辅导员 ”和“朋友”,在同学们的学习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在同学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结合以往的经验给出有效的建议,避免大家走弯路。同时,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一次历练,是培养团队意识和小组成员感情的好机会,即便是老师也应该全心全意的投入,与大家“同甘共苦”,多给同学们鼓励和肯定,多为他们加油打气,“打成一片”可能就是最好的指导。此外,当出现矛盾或意见无法统一时,老师就可以充分发挥“权威”的作用,而不是以为的只是让同学们来解决,毕竟同学们的经验和阅历都是有限的,加之学业在身,适当的为他们分担,也可以提高这个团队的效率,建设和谐的氛围。

再来,就是我对本次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建议。第一,经费使用问题。尽管课程组提供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活动经费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物资采购的问题,但是也容易滋生同学们的“不理性消费”心理。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提前给每个小组的同学打好预防针,经费是有的,但需要大家有计划的使用,合理的使用,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再次出现某些小组超支却要其他小组平摊费用的现象。第二,宣教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本次鸿程中学宣教活动从前期准备到后期落实都十分成功,不过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每个小组的宣教计划都很丰富多彩,来听讲的孩子们也很配合,但是孩子们究竟吸收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们却不得而知,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所以拉长时间线,定期进行回访或调查,不仅仅能够帮助课程组了解宣教的效果,也可以帮助课程组及时改正问题,完善活动流程和活动内容。第三,在活动进行之前,一些相关准备的通知可以提前下达,在活动的两三天前最为适宜,活动前一天再去通知显得仓促,同学们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规划,往往会耽误第二天的进度,所以之后的活动通知,课程组可以做的更完善,更及时,更迅速。

作为一位老师,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本次走向海洋公益课程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幸运,和同学们一起徒步对我来说是挑战,和同学们一起策划宣教流程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我和他们一起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别样的经验。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海洋环保的理念被更多人认识并积极的付诸行动,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加入“走向海洋”的队伍,为海洋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姚少阳

整个课程,师生积极互动,培养了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很荣幸能够成为走向海洋的一员。走向海洋公益课程真正把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做到实处。这样的实践型的课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在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公益情怀熏陶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中学,走向海岛,开展形式多样的护海宣教活动,是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以点带面,南澳徒步活动更是发挥了示范课程的榜样,面向全校招募学员,把课程活动推广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形式。每一次宣教都是一次公益,真诚不会因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可以是探求如何发挥公益课程的对学生影响力的长效机制,让修读过课程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维持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情怀。

——章冰燕

上一篇:2015-2016秋《金融宣传进社区》教师感想
下一篇:2016-2017夏《关爱智障儿童》教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