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与公益课程的一点思考
党政办公室 杜式敏
出于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以及对学校开设公益课程的支持,在离开了学生工作系统七年后,我报名参加了公益类课程师资培训班,并成为《潮汕弱势人群社会支持与健康教育服务》这门公益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
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认识公益项目,学习公益项目设计,在学生们下乡期间,帮助他们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感受社区真实的生活环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结合当地需求,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公益项目策划、实施及汇报等方面知识,进行公益宣传,这是我从此主要的工作任务。时间虽短,行动有限,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久违的亲切感,我感受更多的是责任、激情,以及关于大学、公益课程、服务学习的一系列思考。
19世纪,大学的职能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服务,之后,“大学必须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学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社会大舞台。大学的职能决定,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同服务社会相一致,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的选择权利,充分的鼓励以及积极的引导。开设公益课程既结合了课堂和实践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锻炼的良好平台;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精神。
这次担任公益课程教师,最深刻的感受是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服务公益的能力亟待提高。从幼儿园到中学,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听话式的学习方式,一心只为高考读书;教师也把单纯的知识灌输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学生创新的绊脚石。在课堂上,我介绍了很多公益项目的设计案例,但很多同学一听说要小组提交实际的项目设计方案,因为没有“正确答案”都不知从何入手;到了乡下,面对陌生的村民,口若悬河的女同学傻了眼,张大了口就是不知如何开问,有的见到一个访谈对象便把所有问题一口气说出,使受访者无所适从;或者话语和想法非常书本化,理想化,放在当时的境况十分尴尬——这些都是真实的,通过服务学习,通过公益课程,我们的学生克服了挑战,学习如何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看到了各个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要差异,认识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予以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增加了社会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想想这些都是课堂上体验不到的,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真正积极的作用。
公益课程对大学教师来说,也是受益的。以前,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三下乡、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更多是学生工作者的职责。这次开设公益课程,不少专职教师、行政人员也积极响应,成为学生获取公益知识、进行服务和创新的引路人。公益课程可以使专职教师、行政人员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深入学生群体,加强对社会大众公益需求和学生培养的研究,使教学内容直接同社会联系在一起,同时从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一定程度提高。
公益事业,上善若水。公益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更是我们师生亟需学习的课程。在我们开设公益课程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宣布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由大学与公益组织联合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公益理论研究、公益人才培养与公益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由此可见,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公益服务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坚力量。我衷心希望,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公益课程的运作越来越成熟,并得到推广,更好地成为高校学生培养乐于奉献美德、善于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Copyrightseo © 2015 gykc.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