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课程是汕头大学理学院创办的一门集合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核心通识类社会实践课程,2020年秋季,课程宣教行动班继续以“服务学习”模式,充分挖掘育人元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海洋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开创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
全年龄段覆盖,多形式开展公益宣教
本学期的公益实践课程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居民社区开展宣教活动、分别安排在滨海幼儿园,汕头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和云澳中学举行,另外还有面向沿海居民进行宣教的南澳20公里徒步公益活动。面对从幼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再到海边的人民群众,各种服务对象接受内容与方式均有不同,课程组的同学用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传递着海洋保护的知识。
11月17日和11月20日,课程组奔赴公益宣教第一站:汕头市滨海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还处于新事物的接受阶段,还不能对一些理论的知识进行理解,因此课程组选择在宣教时通过幼儿喜欢的卡通,漫画、手工活动、户外游戏等宣教方式,将有关海洋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玩耍中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
11月25日汕头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的宣教活动和11月28日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宣教活动,课程组面向的对象变成了小学生,这两次的活动主要由宣教、课堂小游戏和知识竞赛三部分组成。宣教课堂上,同学们向小学生们普及了我国海洋国土知识和部分海洋珍稀动物的生活习性。相对于幼儿的宣教,小学的宣教会稍偏向于理论知识,结合一些有趣的课堂游戏,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课堂内容。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在课堂结尾再次回顾所学的内容,加深同学们对于宣教内容的理解。宣教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课程组孙泽伟老师说:“本次活动将相关的环保理念深入家庭层面,这将扩大教育的普及面积,进而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
12月5日,课程组转战汕头南澳岛,联合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汕头市领航鲸行知探索俱乐部和中国建设银行汕头分行共同举办2020年“穿越北回归线,扬帆共济沧海”南澳20公里徒步公益活动。参与徒步人士除了课程组同学,还包括理学院一年级新生、建设银行的团队、云澳中学师生等约800人参与。面对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成年人,课程组围绕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海洋知识,让徒步人士与热心的群众通过参与课程组所策划的游戏和活动以及关注沿途海洋知识的场景布置,学习关于海洋国土等有关知识,增强海洋保护意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2月6日,《走向海洋》课程组来到南澳岛云澳中学进行宣教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云澳中学是《走向海洋》课程组的第一个服务基地,今年的合作已经迈入第九个年头,这一次,课程组给云澳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崭新的宣教模式,不仅有传统的宣教课堂,更增加了主题为:“环境污染侵权行为案”的模拟法庭模式,以保护海洋环境,教育在前,法制在后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当天下午,定向越野活动的场所转移至沙滩,宣教内容与大海主题更加贴近,同时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迫切性。在定向越野中,其中一个摊点为根据剧本拍摄微视频,剧本由策划组的同学创作,结合了当下宣传效果较好的视频形式,让宣教活动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课程组将重心放在了一些普及度不高的海洋知识上,结合有一定目的性的定向越野,让整个宣教活动既不枯燥无味,又能学习到在平常课堂上很少接触到的知识。
从汕头市滨海幼儿园开始到云澳中学结束,这一个月以来,变的只是地点和对象,不变的是课程组成员对于公益宣教的热情和保护海洋的决心。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需要有保护海洋的意识,而这也是宣教活动覆盖各个年龄层的原因,而且根据不同的年龄的宣教对象,课程活动策划人员都会尽量地根据他们的特点策划有针对性的活动,让他们都能通过最合适的方式去接受和汲取这些在平常课堂上不易接触到的知识。
强化劳动教育,增加课堂创新元素
作为一门公益课程,《走向海洋》课程创新性地以劳动教育课的教学形式为基础,将劳动、服务和学习三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课程鼓励同学们将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课上的服务性劳动中。有别于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参与《走向海洋》课程的同学们不仅是公益劳动的执行者、更是主要策划者。同学们在策划每一次的活动中不仅仅学到了所要宣讲的海洋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无法搬上讲台教授的东西。
在理论课上,课程组的指导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也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高海洋领土意识,用从事公益的真实经历进行案例分享,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同学们将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有关海洋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去教导比自己年龄小的中小学生,会促使同学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学习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对同学们的认知、技能、个人品质及情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在增强社会责任感、自信心、成就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真正体现了《走向海洋》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课程组刘金浩同学说到:“在课程活动中,我不仅体会到当一位老师将海洋保护知识传教给他人的满足感,而且还丰富了自己海洋保护的知识,增强了自己海洋保护的意识。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发现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在一直的守护着美丽海洋,这个面临着许多危机的美丽海洋。希望‘走向海洋’能够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感受海洋,保护海洋。”
聘任校外指导教师,牢筑公益服务基地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面对病毒带来的挑战,课程组师生无惧疫情,梳理课程内容,推陈出新,构建适应当下环境的教学体系,护海征程重新出发,与课程服务基地继续深化合作,秋季宣教活动如期开展。
服务基地的众多指导老师为宣教工作实施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组特地为首批五名优秀校外指导教师颁发了聘书,他们分别是,云澳中学的林松青老师和朱锦洲老师、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柯伟业老师、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的冯玉銮老师和曾伟玲老师。
课程组孙泽伟老师介绍到:“我们作为汕头大学首门在理科专业中植入服务学习理念的实践类课程,目前已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1个,合作单位15个,打造3个品牌活动,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深入报道。未来之路,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宣传网络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也会进一步探索公益与政府、高校、企业结合,引进整合社会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云澳中学林松青老师说到:“《走向海洋》课程组的师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热爱海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和海洋科普传播活动品牌,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人海和谐’理念,切实提升全民海洋保护意识,持续提高全民海洋科普素质,带动全社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科普宣传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走向海洋》课程团队多年来努力钻研,发展面向同学、面向社会的公益教学,让同学们正确认识海洋环境问题,感知海洋生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强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让课程成为公益课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1月30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走向海洋——海洋国土意识及海洋生态保护宣教行动》课程获得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
文 走向海洋公益课程组
图 公益课程组 凌学敏等
Copyrightseo © 2015 gykc.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网站 -